在專用車行業,排放標準更新的很快,國一到國六,排放標準迭代周期約四年,到今年2020年7月1日已更新到國六的排放標準,目前專用車里輕型柴油車和環衛車是最先更新的,危險品運輸車及重型柴油車也將在2021年7月1日,迎來”國六時代”。這一消息雖然早已放出,但很多卡友可能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其實國家早已在準備國七的排放標準,2018北京政府便已發文,國七標準早已在籌備中。大家可能都發現了,每次新標準實施都將會在正式實施之前有一個試點城市進行先導性實驗。而這個城市,多數都選在北京。縱觀北京市政府發布的文件,早在2018年9月7日發布的《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中,就明確提到了國七燃油標準的制定。
文件中,第二條第八點明確指出市環保局、市質監局研究第七階段車用燃油地方標準的相關指示。從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2018年,我國有關部門就已經開始著手了國七燃油的相關事宜。那么,如果國七的油"安排"上了,國七還遠嗎?
每一次排放標準的提升,都伴隨著發動機熱效率的提升。所以要提升排放,發動機的熱效率也是關鍵點,很多發動機的廠商早已在準備提升發動機熱效率。在第九屆內燃機可靠性技術國際研討會上,濰柴已經明確表示,他們要在2025年前,力爭將發動機熱效率提升到55%,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國七可能在未來很快來臨。
綜上所述,國七可能真的會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到我們的視野當中。而國七來臨的時間節點,很可能就是2025年。面對排放法規日益嚴苛,不想為了排放發愁,其實入手新能源車也是一個很好出路,而新能源車受制于續航里程和充電問題,目前來看更適合短途運輸。那么未來短途運輸,將會在哪里爆發呢?
城配的發展
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同城貨運APP已經逐漸形成了定局,現如今貨拉拉、快狗打車已經成為了同城貨運的絕對主力平臺。同時,同城貨運這塊"蛋糕"也隨著平臺的迅猛成長越做越大。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9年,同城貨運輛已經從15.5億噸增長到了20.5億噸。而在這背后,還將會有更大的市場等待挖掘。
2020年5月滴滴率先在成都和杭州入局,日均訂單突破10萬。隨后,"滿幫"宣布完成約17億美元的融資,并對旗下"運滿滿"品牌進行升級,宣布全力進軍同城貨運市場。年末的12月18日,順豐的"順陸"品牌獲得"網絡貨運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對個體司機開放,從其動作來看也是在瞄準同城貨運這一市場。
從幾大巨頭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紛紛開始布局同城貨運這一市場。短途冷鏈運輸(冷藏車)也在各個在城市建立中轉站。而不專用車朋友們也表示,近期平臺上開始給了一些補貼。反觀本質,追求利潤的互聯網巨頭們,很少會主動聚集到一個沒有發展的行業里,更不會莫名其妙的砸錢。這樣看來,未來同城貨運可能將會是一個新的火爆點。
新能源汽車跑同城貨運,能行嗎?
從上面所提到的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未來“國七”、“同城貨運”將會是兩個關鍵詞。那么在未來入局同城貨運,新能源汽車能行嗎?咱們先看政策。
2020年10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指出,2021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從大的趨勢來講,新能源汽車國家是鼓勵的。
再結合2020年全國各地對新能源路權的鼓勵政策,態勢就更加明朗了。我們不難看出未來城市中的同城貨運,可能就是新能源汽車的天下。說到這里,很多專用車朋友可能會有很多疑問,這新能源車滿足不了咱們用車的需求啊,自重、續航里程和充電就是個巨大的問題。
其實,續航里程和自重是一個事,續航由電池決定,而自重也主要來自電池。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在轎車上的主流電池已經從磷酸鐵鋰,發展到NCM811高鎳電池,同時伴隨著"刀片電池"和CTP等新技術的出現,電池能量密度已經從110wh/kg飛升至將近200wh/kg。換句話說,同樣重量的電池續航里程已經提升了將近一倍。
除了電池之外,電機技術也發生著迅猛的變化。"發卡電機"就是電機技術發展的一個例子,它相比傳統電機就能帶來更高的效率。再加上充電技術的發展,現今快充已經不是罕見的東西了。在咱們卡車上,續航里程430公里,71分鐘充滿的車并不是新鮮物件,而這面對城市內的同城貨運應該也是能夠滿足的。
而且,咱現在說的很多都是未來的事情,現今固態電池技術也在迅猛的發展著。未來固態電池出現可能伴隨著的是續航里程與充電速度的再次飛升,到時候沒準電動車就能讓咱舒服的用著了。
● 編后語:
無論什么時候實施,從目前來看環保問題肯定是未來關注的焦點。但專用車朋友們不要為其有太多的焦慮,因為在未來科技的進步肯定會為咱們帶來新的解決方案。不過,通過窺探未來,可以提早對未來路線的最好規劃。
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專汽網[www.21399b.com]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專汽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專汽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專汽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專汽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刪除。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3、同時為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資源信息,專汽網從即日起誠征好稿,投稿郵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